頭部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国产92成人精品视频免费,九九精品国产,免费国产吹潮视频在线

聚焦“國之大者” 鍛造“企之強者”

——國家能源集團深化改革提升行動綜述之功能使命篇

作者: 蘆明生 來源: 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 2024-07-18 字號:【

胸懷報國志,敢赴天下急。作為一個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興的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將能源報國的壯志鐫刻于血脈,系統謀劃、壓茬推進改革三年行動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高質量完成全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74項任務,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任務完成率接近60%,連續三年在中央企業改革考核中獲評A級,在堅持不懈的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中發展壯大,讓改革之春風吹拂萬里、綠染山河。

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集團一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視察國家能源集團重要講話精神,緊扣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戰略部署、重大舉措,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加快從“國企思維”向“國家思維”轉變,精確把握“三個總”,堅定走好“兩個途徑”,以“革命”的精神、“擔當”的勇氣和“拼闖”的勁頭推進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個作用”,著力打造“韌性-控制-活力”三位一體的能源企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央企篇章中勇做生力軍和排頭兵。

一載耕耘、稻谷飄香。通過對黨中央有關精神的深刻理解,國家能源集團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加快實施深化改革進程,升級實施“一個目標、三個作用、六個擔當”新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能源央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上的功能和使命,不斷增強能源供應壓艙石和能源革命排頭兵的核心功能,提升一體化數字化國際化核心競爭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有效發揮了“三個作用”,堅決當好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執行者、實干家和行動派,在改革創新中凝聚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勃勃動力。

勇做科技創新“先鋒隊”,更好服務科技自立自強

企業考核中不局限于利潤等效益指標,還要重點關注企業對國家科技創新的貢獻、長遠發展的貢獻、產業發展的貢獻和企業內在的價值,這就是國家能源集團在科技創新戰略中樹立的鮮明導向。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集團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考核,健全科技創新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設國家級研發應用平臺,以大項目建設帶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裝備升級,傾力打造能源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通過不斷完善各項考核機制,突出對科技創新的重視,集團將科技創新作為一級考核指標,建立以質量、貢獻、轉化效率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優化重組科技與信息化部,成立國家科研攻關專項管理中心,首批招聘9人,深度參與集團重大科技項目管理工作。在31家子分公司專設科技信息部門,全面加強科技管理力量。建立完善科技獎勵機制和研發投入長效保障機制,用好中長期激勵工具,構建統一投入、統籌使用、差異分擔的費用配置模式,充分調動起所屬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投身科技攻關的積極性。

國家所需、兩鏈所困、產業所趨,正是國能科技工作者弘揚“三非”精神的發力點。2023年,集團研究制定《國家能源集團重大科技攻關行動綱要(2023-2025)》,進一步提高行業共性技術和前沿性技術研發投入,加強對全國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經費支持,2023年研發投入131.1億元,研發投入強度1.38%,超額完成國資委考核目標。2024年1-6月累計研發投入完成50.99億元,同比增加142%,推動對國家行業有重大價值、重大影響的成果落地。遴選一批重大項目,作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重大示范工程,并行產出科技成果和工程建設成果,開發建設出一批“首創”“第一”工程。布局培育一批原創型、基礎型高價值專利,加強國際國內重要標準研制,加緊布局一批原創性基礎性的技術,開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應用和推廣,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價值。

一年來,集團推動全國產化iDCS、風機主控系統、重載礦卡全系列輪胎等成功示范應用,建成國內首個無人巡視智能工作面,研制國內首臺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建成亞洲最大50萬噸/年煤電CCUS項目,國內首個發電工程國產BIM示范工程取得多項標志性成果,可控交聯聚乙烯材料打破了國外壟斷,累計銷售額近2.38億元,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順利通過國資委中期評估,國資委正式批復集團公司與中石化聯合牽頭中央企業綠色氫能制儲運創新聯合體。2023年全年申請發明專利2682件,同比增長15.3%。2024年1-6月,申請專利2229件,同比增加9.5%,寧煤煤業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集團公司在科技創新之路上拿下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地”。

爭當產業控制“國家隊”,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形勢變化,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謀劃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為深入落實黨中央在新時代為國資央企賦予的使命任務,集團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堅定不移地圍繞建設現代化能源產業體系深化改革,持續鞏固拓展煤電化運一體化優勢,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更好地發揮能源央企產業控制“國家隊”作用。

 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國家能源集團的特色和優勢,也是扛牢“服務國家戰略”重大責任的基礎和支撐。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集團不斷深化拓展一體化運營,在“大礦業、大電源、大基地、大通道、大協同”建設上持續發力,建設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能源運輸大通道,完善運輸產業組織體系,優化集運端建設,拓展疏運端能力,推進朔黃鐵路擴能工程、黃驊港五期等重點項目,在鞏固一體化優勢中發揮產業鏈循環暢通支撐帶動作用。

對照黨中央在新時代對國資央企提出的新要求,集團大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以新理念、新技術、新場景賦能傳統產業,利用北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實現傳統產業運營智慧監控、生產場所集中控制、現場少人無人、設備遠程操控,打造轉型升級典型企業和項目。大力建設綠色礦山、綠色電站、綠色化工、綠色運輸,打造一批生態環保示范項目,建設“無廢”集團,進一步穩住了發揮產業控制作用的“基本盤”。

立足主責主業,突出時代感、現代感、未來感,集團以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為突破口,邊發展、邊突破、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瞄準國家提出的6個未來產業方向,制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工作方案,加快煤基新材料、新能源、工業軟件等研發,設立專業化平臺,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器”,堅持“五化”思路發展新能源,積極布局“新能源+儲能”,推進風光氫氨儲一體化發展,探索發展“虛擬電廠”,推動CCS、CCUS產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逐年提升。

通過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淬煉,集團煤炭銷量、發電量供熱量、鐵路煤運量、新能源發電量分別達到全國的1/6、1/7、1/8、1/9、1/10,新能源裝機并網規模突破1億千瓦,化工品產能達到2939萬噸,“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朔黃鐵路煤炭運量占全國超13%,黃驊港煤炭下水量連續保持北方煤炭港下水量全國第一,自有船舶外運量同比增長7.5倍,能源供應壓艙石和能源革命排頭兵作用持續提升,產業控制國家隊優勢愈發凸顯

爭做安全支撐“主力軍”,更好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安全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美好生活追求和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在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國家能源集團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堅決扛起能源安全職責使命,勇做擔當新時代重任的大國重器、強國基石。

 立足我國能源稟賦,集團不斷夯實煤炭穩產增產基礎,加快煤礦證照辦理、產能核增,建設四個億噸級綠色礦區,實現核心區高產穩產、戰略接替和優化。優化外購煤經營模式,推動進口煤增加長協、做大市場,擴大進口量,推動疆煤出區,持續抓好安全條件下的最大化生產組織。截至2024年6月底,集團自產煤資源量連續33個月保持5000萬噸峰值水平,2024年上半年疆煤外運累計完成超1170萬噸,同比增長470萬噸,創歷史新紀錄。

為做好煤電這件大事,集團大力推動存量變革、增量提升、減量優化,深入推進“兩個聯營”,在發揮煤電基礎保障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快推進現代電力系統建設,擇優推進“寧電入湘”等項目,增強已建成的10個聯營項目效能,深化“三改聯動”,保持電廠穩發多發,增強應急情況下頂峰出力能力,加強非停管理,強化檢修技改,創建更多零非停電廠。2023年供電煤耗同比下降1.2克/千瓦時,煤電機組調峰能力增加260萬千瓦,17臺燃煤機組獲評金牌機組,保持行業第一;7個可靠性管理案例入選國家能源局優秀實踐案例匯編,向全國推廣。

為以煤制油化工保障國家戰略安全,集團積極推進寧東、鄂爾多斯等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榆林、哈密等重點項目,提升煤制油氣安全保障作用和產品方案靈活性,加大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加快從單一油品和聚烯烴產品向“油-化-新材料”多元化產品體系轉變,加速煤基通用柴油、煤基航天煤油等特種燃料的研發應用,推進煤制油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經過一年來的努力,強聚烯烴新產品開發目前已打通POE小試制備工藝流程,煤基航天煤油首次應用“天龍二號”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華夏兒女駛向星辰大海的征程上,國能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熠熠生輝。

在發展建設氣勢如虹的同時,國家能源集團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進一步樹牢“大安全”理念,強化“兩個根本”,加快建設國能特色安全管理體系。強化“現場、現實、現在”三現管理,聚焦“標準、責任、執行、考核”四個到位,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健全覆蓋戰略、財務、運營等各領域各環節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推動合規審查、合規風險識別預警、應對處置與報告等機制落實落地,形成貫穿全流程的合規風險管控格局,在和諧安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6月,集團國家一級標準化礦井達到25座,291家發電企業中有163家達到集團公司一級水平,港口單位持續保持國家標準化一級。43處煤礦達到國家級綠色礦山標準,在央企中率先實現全產業100%綠電消費。

改革征途沐風櫛雨,發展之路海闊天空。在為國為民的忠誠中履職履責,在能源報國的使命中改革創新,這就是國能人不斷前進的動力。

腳部
X
  • 2